「新三才编译首发」当普京和习近平寻求与川朗普合影时,这不仅仅是外交手段——而是通过形象进行他们那对自己国家人民的控制。这两个人成长于充斥着宣传和控制的共产党体制之中,比大多数西方领导人更了解照片的力量,形象不再是装饰,而是教条。
共产主义的控制基因
对形象的痴迷深深植根于俄罗斯和中国的政治基因之中。从苏联时代到现代北京,官方照片始终是意识形态的武器。毛泽东精心摆拍的肖像、约瑟夫·斯大林经过修饰的照片以及习近平完美无瑕的公开露面,都服务于同一个目的:将领导人的形象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。
习近平领导的共产党正是这门艺术的高手。每一次握手、每一次会面、每一个镜头角度都经过精心设计,旨在强化他的绝对权威和党的历史合法性。当他与川普并肩而立时,传递给中国民众的信息清晰明了:中国已经崛起;其领导人与美国平起平坐。
在莫斯科,普京延续了苏联的宣传传统——尽管已更新至数字时代。他的形象充满了象征意义:坚韧的户外运动家、果断的战士、全球政治家。与川普的合影恰好契合了这一神话,暗示着与美国平等的世界地位,即便政治现实远非如此。
宣传策略
在俄罗斯和中国两国,宣传不仅操控公众认知,更为统治合法性而定义。俄罗斯和中国的官方媒体都利用这些合影机会,炮制胜利和认可的叙事。普京与川普会面时,俄罗斯电视台将其解读为俄罗斯全球影响力的体现。习近平与川普会面时,中国媒体则着重强调对中国领导人的“尊重”,而对任何冲突都避而不谈。
这种对图像的操纵并非自发,而是策略性的。共产主义思维强调信仰的统一和情感的凝聚力,而非经验真相。图像成为凝聚大众的工具——证明领导人体现了国家的力量和道德的正确性。
正如历史学家安妮·阿普尔鲍姆(Anne Applebaum)曾论述苏联宣传时所写的那样,“图像永远比事件本身更重要。”这种逻辑在习近平和普京的政权中依然存在。
从阿拉斯加峰会到亚太会议无任何协议
2025年8月15日,川普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会见了普京——这是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,美国首次以这种方式接待俄罗斯领导人。从一开始,这次会晤就更像是一场作秀而非外交:红毯、战斗机飞越、两位领导人并肩而行。川普称峰会“非常富有成效”,并达成了“许多很多共识”。然而,会晤最终并未达成任何正式协议,乌克兰没有停火,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。后来川普承认道: “我们没能达成目标。”
另一方面,普京面带微笑地离开——这使得他在国际上的孤立有所缓解,也提升了他在民众中的形象。俄罗斯官员将此次会晤的表象视为胜利。普京获得了与川普拍照的机会、声望,甚至可能还有谈判筹码;川普却一无所获。乌克兰的战争仍在继续;潜在的权力平衡依然稳固。
川普和习近平将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(APEC)峰会期间举行会晤。会晤前,川普表示相信双方“正在达成协议”,并重点提及了贸易、稀土、大豆和芬太尼等议题。但即便如此,分析人士警告说:“全面协议仍然遥遥无期。”
塑造形象为统治根本
尽管媒体大肆报道,这些会晤往往缺乏实质内容。其真正的作用在于心理层面的表达:强化了国内外的权力感。在“感知即权力”的体系中,一张照片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一份条约。
习近平和普京都深谙此道。他们受共产主义影响的政治文化重视形象与信息的统一,而非公开辩论或透明度。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个预先设定的故事——在这个故事里,他们永远是强大的、坚定的、高人一等的。
旧铁幕由高墙和武器构成,新铁幕则由叙事构成。当西方争论真相时,独裁者们却在精心策划统治武器。他们与川普的合影并非仅仅是瞬间;它们是持续信息战中的武器——一场争夺21世纪真理、权力与威望定义权的战争。
因此,普京要求川普在阿拉斯加为其安排一场精心策划的峰会,使得他在国际上的形象大增,并让俄国人更认为普京的重要性。 而习近平在釜山筹备与川普的会晤时,外交并非首要考量,而是合影。这关乎控制, 这是共产主义思维在数字时代的现代化版本:认为如果你能塑造形象,你就能塑造世界。
「新三才编译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