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新三才編譯首發」NASA發布了一批關於3I/ATLAS的最新圖像和科學數據。 3I/ATLAS是第三個被確認進入太陽系的星際天體,也是已知的第二顆星際彗星。這顆彗星在7月首次被探測到,迅速成為歷史上最受關注的宇宙訪客之一,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,可以研究圍繞其他恆星形成的物質。
3I/ATLAS正以超過每小時15.3萬英里的速度沿著雙曲線軌道運行——這意味著它不受太陽系的束縛,只是掠過我們的太陽系附近區域。早期測量表明,該天體的寬度可能達數英里,長度可能與曼哈頓相當,而且其年齡可能比太陽系本身還要古老。
這顆彗星在10月30日到達距離太陽最近的點,並將於12月19日最接近地球,但仍將保持約1.7億英里的安全距離。
NASA公佈了多張由太陽系內各探測器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拍攝的影像,其中包括:PUNCH太陽觀測衛星, 太陽和太陽層探測器(SOHO)與NASA的MAVEN探測器和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
照片顯示,這顆彗星是一個明亮的、凝聚的光點,周圍環繞著一層朦朧的氣體和塵埃彗髮。一些圖像還顯示出一條淡淡的彗尾。 ESA的ExoMars微量氣體探測器也在10月初拍攝了這顆彗星,當時它距離火星僅1860萬英里。
預計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、凱克天文台和其他地面觀測設施很快就會進行更多觀測。
JWST揭示異常化學成分, 遠離太陽探測到水
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帶來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驚喜之一:
3I/ATLAS彗星的彗髮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,且二氧化碳與水的比例異常高。這種成分與在類似距離太陽觀測到的任何彗星都截然不同。
這表明這顆彗星可能形成於:其所在太陽系中富含二氧化碳冰的區域,或 比早期太陽系環境更強的輻射條件下。
哈伯望遠鏡拍攝的圖像進一步證實了其淚滴狀的塵埃彗髮,並揭示了彗核大小估計在1400英尺到3.5英里之間。
美國太空總署(NASA)的雨燕(Swift)天文台觀測到,當彗星距離太陽超過3.5天文單位(AU)時,就存在水活動——對於顯著的水昇華而言,這個距離異常遙遠。這種早期的氣體逸出挑戰了彗星的典型行為,並暗示了其獨特的物理特性。
奇異的光偏振和金屬特徵
科學家還發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負極性偏振模式,與之前觀測到的任何彗星都不同。
由甚大望遠鏡(VLT)探測到的鎳發射線,顯示其金屬含量異常。
NASA官員已否認星際訪客
有些科學家強調,這些特徵並不意味著彗星是人造的,而是顯示3I/ATLAS彗星的形成環境與太陽系截然不同。與之前的星際訪客奧陌陌(Oumuamua)一樣,3I/ATLAS彗星也引發了一些關於外星飛船的猜測。 NASA官員已堅決否認這些說法。
“它的行為就像一顆彗星,”美國宇航局科學任務理事會主任尼基·福克斯說道,“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跡象表明它不是彗星。”
研究人員表示,3I/ATLAS 可能蘊藏著以下線索:其他行星系統的化學成分,彗星在銀河系中的形成和演化過程,以及揮發性物質(例如水)如何被輸送到年輕的行星。
“這些是冰凍的化石,”美國宇航局天體物理學部的肖恩·多馬加爾-戈德曼說道,“它們不僅講述了我們太陽系的故事,也講述了更遙遠世界的故事。”
隨著美國太空總署繼續從其深空網路下載數據,以及更多望遠鏡在12月投入使用,科學家預計將對這顆來自其他恆星的非凡「旅行者」有更多發現。
(新三才編譯首發,轉載請註明出處)
